【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记录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等。 【活动过程】 一、引入: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 1.关于骨骼的知识你知道哪些?(成年人体内有206块骨骼,而刚出生地婴儿有275块骨。骨骼一般是长长的、中间是空心的;骨头中有骨髓;骨头能支撑我们的身体,保护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2.为了进一步了解骨骼,下面让我们看书本82页关于骨骼的介绍。 3.通过阅读资料,我们又知道了关于骨骼的什么知识? 4.是的,骨骼能帮助我们进行各种活动,那么骨骼能独立运动吗?还需要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上述问题不急于让学生回答,提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维进入到今天要探究的问题中来。) 5.如果学生说出了关节、肌肉,就随机出示关节和肌肉的图片,并简单介绍和板书。 6.小结:是啊,只有骨骼、关节和肌肉协调工作,我们才能运动。 二、探究活动:观察上肢的运动 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协调工作的呢? 1.出示探究活动的要求(课件) (1)用左手拿起放在桌面上的哑铃或其他小重物,慢慢地移到胸前,体会左上肢是怎样运动的? (2)反复做上述动作,在运动时,用右手触摸手臂的不同位置,感受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运动和变化的? (3)在拿哑铃的过程中,分别有哪些部位的骨骼、关节和肌肉参与了活动? (4)小组同学在传递小哑铃时轻拿轻放,避免形成噪音,影响其他同学观察,同时接送时对方握实后松手,防止哑铃掉落砸伤同学。 (5)记录自己的观察(把关节的运动方向、骨骼和肌肉的变化,画在老师提供给你们的手和手臂的轮廓里) 2.学生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并指导学生怎样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交流观察结果,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上讲台演示说明自己的观察结果。 4.小结:在举起哑铃时,我们发现肌肉变硬(也就是肌肉收缩)牵引着附在它上面的骨骼绕着关节运动。 5.方法拓展 使用上述方法,对下蹲、踢腿等活动进行描述,并由此总结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形式的运动,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有所不同。 三、知识迁移 人们利用人体骨骼、关节和肌肉的作用,模仿制作了一些工具,你们看它们相当于我们人体的骨骼还是肌肉、关节呢?(教师出示相关图片) 四、健康教育 看来运动离不开骨骼、关节和肌肉,怎样才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设问由学生交流完成,教师补充。(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五、作业: 收集有关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资料,并对比自己的课堂记录,将不完善的对方进行修改补充。 板书设计: 2.骨骼、关节和肌肉 骨骼 关节 肌肉 共同合作、协调才能使我们进行各种功活动 |